上海浦东古建筑一道清丽的江南风景

  浦东的建筑,这些年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新万国建筑博览群傲然于世,而昔日的建筑,仿佛破落抑或一文不值,也不足挂齿了。其实,古建筑乃是浦东被尘土覆盖了熠熠光辉的历史名片,是十分珍贵和清香质朴的江南风景,不可忽视。
 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。人类创造了可以遮挡风雨的房屋后,就告别了树木和洞穴,步入文明的新天地。浦东远在上海开埠之前,各类建筑就星星点点,在田庄,在街旁,在河畔,在路边,色彩纷呈,尽显特色。开埠之后,建筑更是呈现多姿多彩,其景绮丽。
  2006年,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组织了首次全面的历史建筑普查,普查结果,浦东现存历史建筑134处,主要集中于高桥、川沙地区。高桥、川沙是浦东最早的人口栖居处,也是上世纪浦东开发之前,较为繁华的两个地区。高桥的老街和川沙的中市街也是近年市政府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。
  这134处历史建筑中,65处为旧式民居,18处为中式厅堂楼房,23处为寺庙教堂,9处为花园住宅,9处为办公房,6处为祠堂、牌坊及其它建筑,4处为学校。就是这134处建筑,印证着浦东营造业之乡的辉煌历史,折射着浦东建筑的深厚的人文底蕴,也展示了浦东在创新中充满理性,在承继中蕴含包容的品性。
  研读这些建筑,它们的特点总是那般鲜明,占主体的还是江南民居风格。比如白墙青瓦,木砖结构;比如院落封闭,坐北朝南;比如依水傍路,环境清幽;比如工艺精湛,用料讲究。一般沿纵轴线展开,再在左右纵轴线上布局,虽规模不大,选址零落,但那种内敛,严谨,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滥觞。我还很推崇这些建筑的用材,既张扬了中国建筑木结构为主体的圭臬,也采纳了砖的技艺,刚柔相济,又融秀美与雄壮为一体,并延续数百年,此中理念回味隽永。浦东古建筑大多兴建于明末、清朝和民国年间,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神涵泳光大,是毋庸置疑的。位于高桥张家弄17弄10号的黄氏民宅,是清末建筑,只有一个层面。但其将明清风味很好融合,尤其是保存完好的中厅,具有强烈的明代风味,雕花精美,并有彩绘相随,颇值玩味。同样位于高桥的孙尔枚旧宅,又曰恭寿堂,虽一半不在了,但留存部分楼层高大,建造精良,建筑格局和雕饰等特征也极为明确,伫立于拥有高桥第一美誉的大天井,不由得心胸豁然,神清气爽起来。此类建筑不一而足,本土文化风格鲜明独特。
  在浦东珍贵的古建筑中,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黄石贞节牌坊,其类型和形制生动别致,据考证,大约在1754年即清乾隆19年建造,年代也算久远了,在沪上难得一见,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产物,应视为珍宝。在川沙东门街128号东侧也有一个中式牌坊,大约建造于1900年,虽然毁损严重,但尚余部分纹络和字迹还较清晰,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,理当保护。
  与西方建筑文化相比,浦东相当部分的古建筑终究浸染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,也延续了中国文明富有内向的聚敛性,因此,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情趣和与自然和谐的率性,但也不免显得拘谨,固守和自鸣得意。一些建筑也沿用宫殿之结构,有华丽,严肃,气派之势,自然也少了西方建筑简约开放宽容之特点。中西文化的渗透融合,也许也是一种必然。大约在开埠之后,浦东的古建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建筑的结构基本没变,但也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作品,或在局部,或在细部,西方样式和内涵的东西与东方传统巧妙衔接,从而使这些建筑更具艺术气息和价值。
  都说里弄石库门是上海居住文化的特征,虽然浦东并未形成类似浦西这样成片成群的石库门群,但浦东的古建筑古朴自然,名人私宅星罗棋布,营造之乡的声名遐迩,宗教建筑的相得益彰,这一切,足见浦东建筑的弥足珍贵。

来源:南方古建筑设计院

本文标签:上海古建筑  浦东古建筑 

古建筑设计施工一站式服务

宁波汉匠古建筑公司

服务热线:13957873222

古建筑工程

交流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