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

华表,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,但是对于它的起源与演变却并不为人所熟知,而与诸多建筑形制之间的关联性,更增加了华表本身的神秘感。

  土楼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,客家文化的见证与结晶。来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的洪坑村,虽为千姿百态的土楼所折服,但是让笔者大感兴趣的却是林氏宗祠的碑林。林氏宗祠碑林中的石碑分为两种:顶部为毛笔头的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文功名,顶部为狮子的则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武功名。因此,这些石碑或许称之为纪功柱更确切些。然而,如果抛弃石碑的纪功性,单从形制上来看似乎与华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,只是在现代人的意识中两者在功能上相差甚远,所以鲜将两者联系在一起。但是在中华文明久长的发展历程中,又基于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关系,两者可曾有交汇?
  华表,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,多设于宫殿、桥头或陵墓之前,也称为神道柱,石望柱,表,标,碣。在此意义上,宗祠前的纪功柱也应纳入华表的范畴。如果此命题成立,那么华表是从何处起源,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呢?
  一、起源
  有人认为华表的原型是原始部落的图腾柱,部落氏族时期的人们将某些的动物、植物或者虚构出的事物作为本部落的祖先或者庇佑者,立为图腾柱,以示象征并加以崇拜。华表柱头上的动物形象,应是此论点的最大佐证。
  也有人认为华表始于“谤木”,所谓“谤木”,便是尧舜时代,在交通要道树立的木牌,以便于人们在上面写谏言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“尧置敢谏之鼓,舜立诽谤之木。”这个诽谤之木,是什么样子呢?晋代崔豹的《古今注》中说:“程雅问曰:‘尧设诽谤之木,何也?’答曰:‘今之华表,以横木交柱头,状如华,形似桔槔,大路交衢悉施焉,或谓之‘表示’,以示王者纳谏,亦以表识衢路,秦乃除之,汉始复焉,今西京谓之交午柱’。”需要强调的是,当时的“诽谤”二字,是指“言其过失”,后来才转变为诬蔑之意。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集权,压制自由言论,便把华表全部废掉了。到了汉代虽然恢复了华表的存在,却没有沿用其纳谏之用。只是把它树立在交通要道,以作路标,所以被称为桓木或者桓表。《汉书·酷吏传》如淳注曰:“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,上有屋,屋上有柱出,高丈余,有大板贯柱四出,名曰桓表。”师古注曰:“即华表也。”
  当然,对于华表的起源,看法并不仅此两种,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证据上来看,上述两种观点似乎更为切近事实。同时,最为重要的是上述两种观点其实并不冲突,因为从时间上来讲,应该是先有图腾柱后有“谤木”的,也就是说图腾柱与“谤木”之间或许有着延续的关系。尧舜时代,正是原始部落联盟向君王集权的社会过渡的价段,弱化图腾崇拜,强化王权,在图腾柱的基础上,在祖先神灵的威严之下公开“诽谤”。在本质上,这其实是部落首领对自己权利的强调,群事群议哪还需要纳谏?
  二、演变
  到了汉代,华表已经是常见的建筑物,但汉时以及以后很长的时间里,华表主要是木制的,形状为立柱上用两块板十字交叉的,主要安置于官署驿站和路口、桥头的两边。《汉书·酷吏传》如淳注曰:“所治夹路,两边各一桓。”这里华表仅作为一种路标或指示牌。
  大约在东汉时开始,华表开始出现在陵墓前,成为“墓表”或“神道石柱”,一般为石制,以象征灵魂永恒。至南北朝时,陵墓前使用华表就更流行了,在其形制上也已经与明清时陵墓前的华表无多差别。
  南朝建康景墓前的墓表,立在刻有双螭的方圆柱基上,表柱方形而有圆角,通体雕成凹棱状,表柱上端一面雕出一方版,上刻墓主人的职衔,这一表功之用,已与永定洪坑村林氏宗祠前的墓表一样了。同时,华表作为装饰,用于桥头的做法也一直延续下来。北魏杨衍之《洛阳伽蓝记·龙华寺》:“宣阳门外叫四里,至洛水上,作浮桥,所谓永桥也……南北两序有华表,举高二十丈,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。”现在可见的实物有建于金代的卢沟桥两端的两对石制华表,表柱上横贯云版,上蹲狮子。
  唐宋起始,华表作为路标的功能逐渐消失,而逐渐转化为作纪念、装饰用的建筑物,立于官署、桥头和坟墓之前,从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可以看到,虹桥两端木柱朱头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,上立一仙鹤。在此,华表已经失去其功能性,仅作装饰象征或吉祥寄寓。至于华表上的仙鹤也是有来由的,汉代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,化为仙鹤飞回汴梁,落在城内的华表柱上,有少年要用箭射仙鹤,仙鹤忽作人言歌道:“有鸟有鸟丁令威,去家千年今始归。城郭如故人民非,何不学仙冢累累。”感叹人世沧桑,变迁无常,不如遁世学道。
  唐宋之后,华表逐渐由木制改为石制,制作也愈来愈精细,以明清华表为代表。明清之际的华表,可分为柱头、柱身和基座三个部分。华表的柱头上圆形的石板叫“承露盘”,源于汉代,汉武帝在神明台上立一铜制仙人,仙人举起双手,放在头顶上,合掌承接甘露,后来便把仙人举手承接露水称为“承露盘”。之后,凡是柱子上的圆盘,不论是否仙人所举,是否能接露水,都称为承露盘。华表上的承露盘由上下两层莲瓣组成,中间有一道小珠隔开,上面立着神兽。
  明清时期的华表柱身多细长,天安门前的华表高9.57米,而孝陵的华表更是高达12米。明清时期的华表柱身一般都作成龙柱,呈八角形,一条巨龙盘绕柱身,龙头向上,龙身外布满云纹,在蓝天衬托下,盘龙仿佛遨游在太空云海之中,显得十分有气势。柱身上方有横插的云板,应是以前华表“大板贯柱四出”演变而来。
  华表的基座一般都做成须弥座的形式,与柱身一样也成八角形,上面布满龙纹雕饰和仰伏莲瓣,体现出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兼容并蓄。须弥,原为佛经中的山名,佛教圣山称为须弥山,所以在印度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,意思是佛坐在圣山上,可以显示出对佛的崇敬。
  明清华表,最为典型的就是天安门前后两对华表,天安门的华表是现存古代华表中的精品,建于明永乐年间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挺拔笔直的石柱上雕有蟠龙流云纹饰,上部横插一块石片,石片上有浮雕的祥云,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间,这对古朴精美的华表,与巍峨壮丽、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,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与壮观,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。天安门华表的象征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,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装饰性标志。天安门门前华表承露盘上立着的神兽为犼,形似犬而好望,石犼面朝紫禁城,希望皇帝不要沉湎酒色,不问人间疾苦,要时常出宫体察民情,故称“望帝出”,犼头向外,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,要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,故称“望帝归”。
  时至今日,许多城市的造景工程都喜欢将华表纳入其中,形态丰富精彩,尽显应变之才,甚至把路灯做成华表的形式,这也应算是传统的回归吧,体现了时代浪潮中的我们对于民族文化本源的眷恋。
 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,不管形制如何,不管起源于何,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,深深烙在我们的传统里,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。

来源:南方古建筑设计院

本文标签:中国古建筑  古建筑  华表 

古建筑设计施工一站式服务

宁波汉匠古建筑公司

服务热线:13957873222

古建筑工程

交流微信号